如何区分借贷式诈骗和民间借贷?
来源∶
法图灵解法 2025-07-01 3744 次阅读
诈骗罪,是指“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,使受害人陷于错误认识并“自愿”处分财产,从而骗取数额较大以上公私财物的行为”。借贷式诈骗与民事债权债务纠纷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,如都是以借款为名转移财产、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等等。那么借贷式诈骗和民间借贷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区别?在具体案件中应如何判断?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区分:
(一)行为人的主观意图不同
诈骗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,即行为人在借钱时就具有不归还的意图。诈骗罪以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作为主观构成要件,因此,诈骗人“借钱”只是其虚构的幌子,主观上根本没有归还的意图。而正常的借贷人在借款时则具有归还的意思,即使后续不能及时归还,往往只是因为客观原因。
(二)行为人采取的方式不同
诈骗人在借款时会采用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手段,导致被害人产生错误的认识,如虚构借款用于某种投资或营利性的活动,又如虚构自己的财务状况,使被害人误信其有归还的能力。而正常借贷中,借款人往往会如实告知其借款用途,很少采用欺骗的方法。
(三)行为人对借款的态度不同
诈骗人在骗得财物后不会考虑归还财物,因此在财物的使用上毫无顾虑和节制,直接造成财物的灭失,如将借款用于赌博、吸毒或个人挥霍;而民间借贷中,借款人本身具有归还借款的能力,或者将借款用于可产生合法收益的途径,以保障归还借款。
-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(2023修正)》 第二百六十六条 【诈骗罪】诈骗公私财物,数额较大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;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,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;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,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,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。本法另有规定的,依照规定。


还是不懂?点击免费提问
AI律师随时为您解答法律细节

- 其他法律问题
- 职工犯罪后,还能否领取企业年金?2023-04-06 4710 次阅读
- 挂靠车辆发生交通事故责任由谁承担?2023-04-25 4186 次阅读
- *合同一方通知对方解除合同后,对方如果以违约为理由诉求继续履行合同,是否还需要另外请求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?2023-06-09 4200 次阅读
- 对于工程价款的约定,发、承包人选用可调价格的约定方式后,其中调整因素包括哪些?2023-05-26 5087 次阅读
- 如果合同没成立、被判无效或解除,合同的转让还有效吗?2023-07-23 3922 次阅读
- 合同内容一般包括哪些?2023-06-23 172 次阅读
- 建设工程进度款能否按照到期债权执行?2023-05-16 2600 次阅读
- 消费者因自身原因未在合同约定履行期限内要求经营者提供服务,是否可以请求返还预付款?2025-06-24 3719 次阅读
- 被派遣劳动者是否有权参加或者组织工会?2023-11-17 3467 次阅读
-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能否“反向适用”,尚需在今后的审判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总结2023-06-13 177 次阅读
客服